瀏覽次數:1326 發布時間:2021-03-26 |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出《關于做好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要堅持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嚴格落實各級主體責任,狠抓隱患排查,強化監測預警,落實應急預案,既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又防災有方、治災有法、救災有略,著力防范化解地災風險挑戰,切實減輕地災危害,積極防范、科學應對、高效處置各類突發地災事件。
《通知》提出,要全力履行好“全力防,配合救”的部門職責。各地要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化、扁平化防治工作新格局,強化央地統一、分級負責的政府責任體系,全面落實政府主導、行業共治、全民參與的防治管理機制。組織編制好“十四五”地災防治規劃、年度計劃和應急預案,統籌協調好地災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等工作,加強風險源頭管控與綜合治理。持續推進地災防治組織管理體系、群測群防體系、技術裝備體系等建設,將地災防治工作納入地方績效考核體系,落實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地災防治制度體系。
《通知》強調,要聚焦關鍵重點,集中發力落實。要聚焦防災減災關鍵領域、關鍵問題、關鍵環節和重點地區、重點隱患和重點時段,持續集中精準發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實。
一是加強隱患識別,突出解決“隱患在哪里”問題。充分利用基于星載平臺、航空平臺、地面平臺的天—空—地一體化多源立體觀測體系,開展多方法、分層次、多尺度綜合遙感調查,全面開展高、中易發區地災隱患早期識別和地面驗證,解決地災隱患發現不夠的問題。
二是加快風險評價,推動“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結合《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實施綱要》和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開展新一輪區域性1∶5萬地災詳細調查和人口聚集或風險較大的重點區域1∶1萬大比例尺高精度調查評價及風險區劃工作,加強地質結構分析和致災機理研究,把那些目前沒有變形跡象但是具有成災風險的地區劃分為不同程度的風險地區管控起來,既要管住已有隱患點,又要管住風險區,推進防控方式由“隱患點防控”逐步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轉變,探索總結雙控管理制度、責任體系和技術方法。
三是人防技防并重,提高“什么時候發生”的預警能力。要進一步落實群測群防體系,加強群測群防員遴選、補齊、培訓和激勵,落實專業隊伍駐守制度,提高技術支撐服務力度。加大詳細調查和勘查工作力度,查明隱患點“結構是什么”及威脅對象并合理選定安裝點位,繼續推廣應用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完善地災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體制機制,提升地災預警精準度、時效性和覆蓋面,持續提升精準服務風險區內基層群眾和交通、旅游、水利、能源等各行業的能力。
四是加強綜合治理,提升防御工程標準。以最大限度減少受災害威脅人員為目標,提高重點地區和重點部位防御工程標準,科學設計防范措施,集中必要財力實施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險,特別是要加大力度開展人口聚集區的工程治理與避險移民搬遷。
五是提升基層能力,充分發揮第一防線作用。面向全社會開展多形式的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針對各級行政管理人員、群測群防員等進行地災防治知識培訓,針對受威脅群眾開展防災應急演練,加強基層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提高風險防御和應急處突能力。
《通知》要求,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加強與住房城鄉建設、交通、水利、文旅、應急、能源、鐵路、氣象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加強信息和資源共享,統籌協調好各系統行政力量、專家團隊、技術人員、群測群防員、應急物資裝備等,充分發揮地勘、遙感、測繪等專業人員作用,形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總合力,共同做好隱患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撤離避險、轉移安置、搶險救援和次生災害防范等各項工作。
《通知》強調,要全力做好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地災防治工作。據預測,2021年我國地災防治形勢仍然嚴峻,總體趨勢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特別是華東地區南部、中南地區的西部和東部局部、西南地區的中南部和東北部、西北地區的東南部和西北局部,在汛期或受較強地震影響期間,地災將呈高發態勢。同時,要加強防范水利水電、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建房切坡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災。上述地區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將地災防治作為年度重點工作,提前謀劃,精心組織,加強趨勢預測和監測預警,合理調配防災備災力量,全力做好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地災防范工作。
(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作者:曹悅妮)